第九集:武王克商


据史书记载,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,他有意传位于小儿子季历,因为他经过观察,认为季历的儿子姬昌将是周人兴起的关键人物。这样为了让位给季历,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虞仲便出奔荆蛮,他们在那里断发文身,建造城郭,建立国家,成为吴国的始祖。古公亶父死后,季历继位,不久被商王杀害,他的儿子姬昌继位,这就是后世为众多儒家经师和封建帝王推崇的周文王。
到了周文王的手里,周族蒸蒸日上,综合实力突飞猛进,周族日渐强大,但仍坚持韬光养晦以取得宗主国的信任,商王纣封周文王为西伯,使之成为商西的一方之主,并委以征伐大权,这正合文王之意,于是周文王大手一挥,剑锋所指,商的若干附庸国立即灰飞烟灭,他先是兵进西北,相继征服北方的犬戎、密须等方国。
随后,又正面进攻黎、邘二国,剪除商的左翼,攻取商朝西南方向的战略重镇崇,直接威胁商所在的別都朝歌,为周军东进打开了通道,如此,南、北、西三面都是周的势力范围,周已处于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有利局势,周文王时刻不忘商的杀父之仇,他韬光养晦,表面上臣服于商,暗中却一直在积蓄力量,加紧灭商的准备。
周文王得到吕尚,可谓如虎添翼,此后内政外交,东征西伐,周朝的力量得以大增。一切条件成熟之后,周文王又做了一件大胆而又冒险的事,就是将都城从歧下迁走,在沣水、渭水之间建立城邑,即丰邑。自歧下东迁居此,周文王东进的意图已再明白不过,这样周族基本完成了攻商决战的准备,伐纣灭商只是时机问题,然而越是这样周文王越是谨慎,他的威望大增,许多诸侯都来向他示好,但他十分低调,越发对纣表示恭敬,给纣进贡的财宝也越来越多,这就让纣放松了对他的警惕,周迁都丰的第二年,文王姬昌病逝,他的儿子姬发继位,这就是武王,吕尚继续辅佐。
周武王即位,他以其父文王为榜样,继承前辈们开创的事业,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,并进一步落实,他继续让吕尚任太师,另有周公旦、召公、毕公等贤人辅佐,这样人才荟萃,各谋其位,周的政治如日中天,归附诸侯越来越多,力量愈加壮大,对比之下,商更加孤立。为更有利于进攻商都朝歌,消灭商朝,武王决定再次迁都,将周的都城由丰迁至位于今陕西西安西南的镐。
对于武王的雄心,商并非毫无察觉,但长期的东夷之乱使周得到顺利发展的机会,东夷之祸一直是商的心头大患,纣继位之后,举全国兵力进攻东夷,这场漫长的苦战经数十年方决出胜负,纣笑到了最后,但此时的商王朝国力已消耗殆尽,泱泱王国变成了一个空架子,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,正是由于东夷之乱对商的全盘牵制,造成了王国在西线兵力的极大空虚,所谓顾此而失彼,纣无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周在西部的征伐中不断壮大实力。
商与周,一个在一天天烂下去,一个在一天天好起来,武王为了检验自己的号召力,试探各诸侯国的态度和商王纣的反应,他决定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,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孟津观兵”,在黄河渡口,武王看见舟楫整齐,士气高昂,十分高兴,船行至河中央,一条银白色大鱼忽然跳进船中,武王说,殷人崇尚白色,看来这是他们灭亡的象征,俯身抓起那条鱼祭天,大军上岸。
忽然一颗红色的流星划破长空从天而降,落在武王住的房子上不断地转动,最后变成一只赤红色的乌鸦不断地鸣叫,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吉兆,于是士气大振,周军长驱直入,直指孟津,恨透了商王纣的各国诸侯一听说武王出兵,以为灭商的时机到了,纷纷前往助战,竟然一下子聚集了八百诸侯,但是武王发现几个大的诸侯没有前来,于是毅然收兵回师,继续积蓄力量,等待时机。
商是上帝委命的,我现在要伐商,天命可违吗?关键时刻,吕尚站了出来,他说纣此时已不堪一击,机不可失,请务必按原定计划出兵,吕尚鲜明的态度促成了武王最后出兵的决心。公元前1046年正月,武王率领一支由战车三百辆,精锐武士三千人和甲士步兵四万五千人组成的伐商军队,从镐京出发,经过25天的行军,部队到达两年前诸侯会盟的孟津渡口,与前来助战的各路诸侯友军会师,与上次不同的是,这次前来会盟的诸侯方国更多了,伐商力量因而更加强大,不少方国的国君都亲自带兵前来,总兵力已逾五万人。
不料出兵伐纣的路上又遇到一系列自然灾害,到了怀地河水泛滥,到了共头山体崩摧,经过邢丘的时候令人晦气的事又发生了,一阵狂风暴雨,大风把旗杆断为三截,接着又连下三天三夜的瓢泼大雨,武王于是更加犹豫,问吕尚是不是老天显灵警告我们天命难违,不可伐商?吕尚说,旗杆折为三截是老天提示我们应兵分三路,连下三天大雨是老天特地为我们洗去兵器上的征尘,杀敌的时候更为锋利。武王得到吕尚安慰命令大军继续前进。面对江河日下的形势,纣却盲目乐观,因为相信天命仍支撑着他,这时的老天爷还没有弃他而去,他早知周师进犯京师的消息,却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,恰在此时,征伐东夷取得全面胜利的消息传回京城,这让纣得意忘形,朝歌城里一片欢腾,朝歌张灯结彩祝捷盛典,因此,如何对付周师的事根本没有排上议事日程。庆祝征伐东夷的盛筵持续多日,直到周师兵临牧野城外才惊散了商纣君臣的欢宴。
发生在今河南淇县以南卫河以北地区的牧野之战,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,从西周开始,牧野之战就在民间想象中流传,众多的传奇色彩给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,从时间到地点,人们总在不断地探寻遥远历史真实的面貌。(霍德柱 河南省卫辉市比干文化研究会 研究员)霍: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呢是河南卫辉市的东郊,淇县和卫辉的交界地,我们脚下的这块地方就是过去三千年前著名的牧野之战的核心地带,这个当时呢周武王从西边进兵,殷纣王呢就是从朝歌发兵,两军相会在这个地方呢,发生了一场惨烈的战争,这个地方之所以叫牧野,在过去的概念里边它是个宽泛的地理概念,邑外叫郊,郊外叫牧,牧外叫野,野外叫林,这个呢史书记载呢,朝歌以南70里地是牧野之地。
商王纣的军队虽然也像蚂蚁一样多,无奈由奴隶和战俘组成的商军前锋,不但不前进,反而纷纷倒戈回杀商军,为周军开路,商军阵脚大乱,溃不成军。“俾暴虐于百姓,以奸轨于商邑,今予发,惟恭行天之罚……”顷刻之间,商军土崩瓦解,十几万人退潮般溃败,武王乘胜追击,直捣纣老巢朝歌,结果,太阳还没有升到天上,牧野之战的正面交锋就决出了胜负。牧野之战那么快速就结束了,主要是周的军队的人心所向。
残阳如血,披头散发的商王纣带着残兵败将从牧野匆匆逃回朝歌城,躲进了鹿台,众叛亲离,商王纣真的成了孤家寡人,也许到现在纣还不知道,商人祖先信奉了六百年的天命为何彻底抛弃了他,商人认为天命神衹决定现实的一切,只要他们诚心地敬奉神灵,对神灵进行丰厚的献祭,就能永保天命,让商朝历久不衰,万世长存。笃信天命,直到纣灭亡的最后时刻也没有改变。夕阳斜照之下,周人的军队如潮水般涌来,团团围住了鹿台,他知道,现在是插翅难逃了。商王纣穿上缀满玉石的宝衣,把平时搜罗来的珍宝都堆在身边,又在身边堆满祭祀用的燔柴,一把大火升起,纣最后看了一眼正沉入地平线的夕阳,六百年商王朝跟着夕阳还有他一起沉入黑暗。
商周王朝尽管看来是先秦时期的两个王朝的更替,但是中国的先秦历史是比较波澜壮阔的,就是因为这个西周王朝代替了商王朝的话,有好多这个,发生了很多大的变化,对中国社会来讲,比如说在政治上,首先这个国家的这个结构形式就不太一样,商王国的这个(疆域)是一块领土比较集中的一个区域,周人克商了以后,就是不单占用了他商王朝原来的领土,而且周人有这个更大的气势,就要控制更大的领土,所以采取了封建。
这个封建在周武王时期呢,实在说周武王就开始了,周武王起码是有这个思想,而且周王朝的这个封建制也使得这个,后来的这个所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一个基础,所以这个商周王朝的更替,由于后来政治制度的推行,有很大的变化,当然还有其他的比如说在思想文化上,周人的这种天命观是商人所没有的。
周人一直称自己为小邦周,而称商为大邦殷,大邑商,周的人力物力及文化水平远逊于商,却最终克商而建立了新的政治权威,这一意料不到的历史发展促使周人追寻历史性的思考,什么是天命?号称掌握着天命的强大的商朝为什么轰然倒地,天命可靠吗?《诗经•大雅•荡》中,周人借文王的口吻给出了答案,天命无常,能使国家兴起,兴国也未必善终,夏代失天命灭亡了,殷商不以夏代为鉴也灭亡了,上天是下民的领袖,天生众民,为民立君,上天看中殷商的德行,降天命于你们身上,可你们不珍惜,咆哮于中国,所以上天改变了当初的承诺,毁灭了商朝,所以商朝的灭亡是咎由自取。
周人认为,是文王之德使上天降命于周,实现了小邦周取代大邑商的奇迹,因此要永保天命必须以德配天,注意敬德保民。周人在总结商人被灭亡的原因和教训的时候,就会产生出自己相对应的一些治理方式,由此他就打破了这个商时期呢一昧的只相信神的那个决定性因素。他不但是说这个自己受到天命来统治这个天下,而且它对于你能不能得到天命,还有一个德的标准,就是要求自己的这个,周人自己,周人贵族要尊奉这个德行,这样的话才能够得到天的保佑,因此照我看来,用一句话吧,就是他的那个宗教观进一步的政治化,来为政治服务,那么这种天命观对中国后来的历代王朝都有深刻的影响。
周人的上天是自然界,即笼盖四野的天,在周人看来,天高高在上,默默无言,但它明察秋毫,洞悉一切,谁好谁坏,它都看得一清二楚,这才有天命和革命,授权和收权,更为重要的是,天是万民之神,公正无私,不偏不倚,天以德为标准,来为人民选择君主,正是这一朴素的看法,破除了此前神权至上的观念,开始了对人自身努力的关注,对敬德保民的敬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,此看法作为警世明言一直昭示后人,天命即民心,天命不可违,民心不可抗,失德者必亡。


文章作者: Alex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Alex !
  目录